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不妨站在当事人角度
作者:崔志强  发布时间:2018-09-14 15:49:31 打印 字号: | |
  在法院常见当事人唇枪舌剑,喋喋不休,法官有时都制止不了。我有时不理解,法院是说理的地方,你拿出证据,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就可能赢得官司,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可有时当事人还是自说自话。

  但有时我忽然想开,理解了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一旦站在当事人角度考虑问题,就不再是冷眼旁观,而是带着当事人的思维和感受,并且觉得他(或她)的某些言行就是自然而发,就是可接受的,就不是令人生厌的。

  打官司现在虽普遍,不像秋菊搬上荧幕,但对某些家庭某些人还是人生头一遭,突然接到法院传票当被告,心里还是一下接受不了。传统心理认为做被告就是理屈,做了亏心事,见不得人的想法都有,激烈反应难免。还有在法庭陈述答辩时,对方突然抛出他(或她)认为无中生有的事,他(或她)立刻火冒三丈,激烈辩驳,有时情绪失控,听不得他人劝阻;还有在调解时,对方给出的赔偿数额太低或是他(或她)认为低得离谱,都可能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诸如此类引起当事人情绪大幅波动的场合很多。

  面对这种局面,如果单纯从平息事态的角度出发,简单制止或是说些法律条文,我想效果并不佳。因为当事人对法律条文并不陌生,知道一些规定,并且你的简单制止没有顾及他(或她)的感受,没有让他(或她)的感情有一个缓冲空间,直通通地让他(或她)的感情降温,有时反而适得其反。虽然暂时凭借法庭的权威让事态平息,但后遗症就此埋下,当事人心里的疙瘩没有解开。一旦有郁结,事情就有尾巴,就有随时爆发的可能,并且有时事事反着来。

  其实问题的症结是你没有理解他(或她)。理解并不难,就是通常说的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角度和位置,你有时就会得出与你先前不一样的结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就会不一样。至少不是三言两语或是冷冰冰、硬梆梆,而是感同身受、和颜悦色、深入细致,彻底消除其心中疑云。一旦心无疑窦,问题的根也就拔除。

  这时你需要耐心和热心,甚至苦口婆心。只有耐心和真诚,才能打开对方心扉,也才能进行深层次情感交流。法官要做当事人的贴心人、知心人。只有心灵彼此接近、相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心锁一旦打开,当事人所有疙瘩、不平就能消解。

  站在当事人角度看问题,有些事就不会闹心和烦心,就有解决问题的很好路径。
来源:黄山区法院
责任编辑:钱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