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寻找生活的快乐
作者:郑 刚  发布时间:2019-03-01 18:35:33 打印 字号: | |
  最近,两件事颇有感慨。上班不久,一位法官愁眉苦脸地来到我的跟前诉苦,觉得假期里好开心,全没有压抑和紧迫感,可一上班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和纠缠不休的来访者,真感到力不从心,厌倦,烦恼,惆怅接踵而至。

  昨天因为一起政府当被告的行政不作为案件开庭,一些细节性的要点需要跟庭长商量,案件讨论研究的很晚。当结束时候夜幕降临,早已过了下班的钟点。庭长伸出窗外一看,楼下的转盘处华灯初放,车水马龙间一片璀璨。庭长欣喜万分,忙掏出手机将拍摄模式调节到“超级夜景”,一连拍摄好几张,边拍摄边兴奋地说:“这种拍摄是几天前学的,效果真不错呢!不过,拍的时候一定要屏气凝神,否则,画面不清晰。”我知道,这是长焦曝光,不能晃动的缘故。随着庭长手机一张张绝美画面出现,庭长脸上荡起孩童般的笑容。

  其实庭长压力挺大,业务转行从头学不说,案子也是成倍增长。可为何两位法官情绪会大相径庭呢?我想到了昨天谈到的“未知乐趣”的话题。作家南怀瑾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文章说清代有位文人叫蒋坦,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他的妻子看见了,就接着写:“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南怀瑾说,有句名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魔在哪里?魔实际就在自己心里,起心动念叫“天魔”,如果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念叫“阴魔”。或起或不起,有时有念有时好像没有,就是“烦恼魔”。南怀瑾说的还真生动形象。

  这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情绪就跟“心魔”一样,完全在于自寻烦恼。像那位蒋坦先生一般,假如不去种芭蕉当然也就不会有“怨芭蕉”了。“烦恼魔”也一样,不去种下烦恼怎会有忐忑不安和焦虑烦心呢?说到底,每个人生活工作中都会遇见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难,关键是由此看你在心坎里种下“快乐”还是“烦恼”,就跟心里藏进一个“魔”一样,你不去理会,“魔”自然无处躲藏,也不会扰你心智,搅你安宁。我的一位因多年办案业绩显著而获得多项殊荣的法官朋友告诉我,尽管他很忙,有时候难有片刻闲暇时间考虑其他,但他始终保持着高涨情绪。他告诉我:忙碌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不应该成为心灵的常态。若只能从忙碌中体会到烦恼与纷扰,便很难体验到游刃有余、自由洒脱的心境。在忙碌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常心,将忙碌的劳累与不快沉淀到心底,并用岁月将其风干成一种曾经奋斗的记忆,才是在工作中获得快乐的方法。

  我想到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人生阅历。他曾这样说:“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做的第一份工作——簿记员的经历。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鲸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喜欢,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而结果是雇主总在不断地为我加薪。”他还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我的运气好,而在于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我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这样说道:“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也许,在工作繁忙的同时,学会享受生活,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来看,随时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让心松口气,将收获别样的风景,这或许正是在心田种下“快乐”的开始。
来源:黄山中院
责任编辑:钱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