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徽州讼事文化之“状令文化”
作者:郑 刚  发布时间:2019-04-29 15:37:31 打印 字号: | |
  编者按:

  明清时期徽州讼事“状令”文化内容丰富,其讼事的告状、传讯、审问、判决、结案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程序,并形成文书,尤其是对于惩戒滥诉、虚假讼事方面,不仅律例规定具体详尽,而且状式上逐一细分,对于现代诉讼制度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说到徽州讼事文化中的“状令文化”,不得不说到明代的冯梦龙《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章节中描写的宋代那场为两情相悦爱情而打的一场官司。

  宋代洛阳有一才子,名叫张浩,与邻家女孩李莺莺青梅竹马,相伴长大。数年后的一天,两人在宿香亭相见,莺莺觉得张郎气宇昂扬,儒雅有礼,而莺莺也出落得“新月笼眉,春桃拂脸,意态幽花未艳,肌肤嫩玉生光。”郎才玉女一见钟情,两人互赠信物,私定终身。小说这样写道:张浩“遂取系腰紫罗绣带,谓女曰:‘取此以待定议。’女亦取拥项香罗,谓浩曰:‘请君作诗一篇,亲笔题于罗上,庶几他时可以取信。’浩心转喜,呼童取笔砚,指栏中未开牡丹为题,赋诗一绝于香罗之上,诗曰:沉香亭畔露凝枝,敛艳含娇未放时。自是名花待名手,风流学士独题诗。”

  不久,两人又私自幽会,互诉衷肠,你欢我爱,情意绵绵。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这年,莺莺父亲“守官河朔”,举家随迁。临行前,莺莺托人捎话给张浩:“愿君莫忘旧好。候回日,当议秦晋之礼!”可是,两年过去了,张浩没能等回莺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张家父母为承继香火开始给儿子张罗婚事。经媒人介绍定下一门亲事,女方为“累世仕宦、家业富盛”的孙家之女。张浩“素畏季父赋性刚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李氏之事,遂通媒妁,与孙氏议姻。”一家人正忙着筹备婚事,等待婚嫁迎娶时,莺莺之父任满方归。莺莺姑娘突然到来,使得张浩旧情萌发,不无伤感。于是,他给心上人书信一封,告诉莺莺姑娘:“浩非负心,实被季父所逼,复与孙氏结亲,负心违愿,痛彻心髓!”。莺莺收到此信,告诉张浩:“我知其叔父所为,我必能自成其事。”

  莺莺把自己同张浩私定终身的事情和盘托出,告诉父母说:“妾自幼岁慕西邻张浩才名,曾以此身私许偕老。今闻浩与孙氏结婚,弃妾此身,将归何地?然女行已失,不可复嫁他人,此愿若违,含笑自绝!”父母一听,又气又惊,劝慰莺莺:“我止有一女,所恨未能选择佳婿。若早知,可以商议。今浩既已结婚,为之奈何!”莺莺回答:只要爹娘答应女儿嫁与张浩,女儿自有办法。莺莺之父答道“但愿亲成,一切不问。”

  于是,莺莺“遂取纸作状,更服旧妆,径至河南府讼庭之下”。讼庭上,龙图阁待持陈公见一女子执状前来,忙停笔问道:“何事?”李莺莺敛身跪告曰:“妾诚诳妄,上渎高明,有状上呈。”陈公接过诉状,只见状纸上写道:告状妾李氏:切闻语云:“女非媒不嫁。”此虽至论,亦有未然,何也?昔文君心喜司马,贾午志慕韩寿,此二女皆有私奔之名,而不受无媒之谤。盖所归得人,青史标其令德,注在篇章,使后人断其所为,免委身于庸俗。妾于前岁慕西邻张浩才名,已私许之偕老。言约已定,誓不变更。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切闻律设大法,礼顺人情。若非判府龙图明断,孤寡终身何恃!为此冒耻渎尊,幸望台慈,特赐予决!谨状。

  诉状中李莺莺引经据典,在叙说了自己跟张浩青梅竹马、相知相爱经过后,阐述了私定终身道理。她说古人虽有“女非媒不嫁”礼制习俗,但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情真意切、贾午志与韩寿爱意绵绵,此二女都是背负私奔自定终身恶名,但不为无媒妁之言所责难,青史留名、懿德流芳,后人效仿她们就是免得委身庸俗断送幸福。我与邻居张浩青梅竹马,相互爱慕,已私定终身并立下非嫁不娶、白头偕老的海誓山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今日张浩却背弃前约使得小女走投无路,但“律设大法,礼顺人情”,故恳请府衙主持公道。

  龙图阁待制陈公看罢诉状传唤张浩到庭,问到:“你与李氏既已约婚,安可再娶孙氏?”张浩说:“与孙氏的婚事为叔父所逼,实非本心。”陈公又问莺莺:“尔意如何?”莺莺说:“张浩才名,实为佳婿。使妾得之,当克勤妇道。”府尹说:“天生才子佳人,不当使之孤零。我今曲与汝等成之。”于是判张浩与李莺莺履行原来的婚约。

  判词中这样写道:“花下相逢,已有终身之约;中道而止,欲乖偕老之心。在人情深有所伤,论律文亦有所禁。宜从先约,可绝后婚。”有情人几经周折,终成眷属。张浩、李莺莺“二人再拜谢府尹,归而成亲。夫妇恩爱,偕老百年”。小说以诗赞叹:“当年崔氏赖张生,今日张生仗李莺。同是风流千古话,西厢不及宿香亭。”李莺莺义无反顾地诉讼官司终于赢得爱情佳话为世人传颂。

  小说中,人们不难看出,李莺莺之所以赢得这场爱情官司,与河南府“龙图阁待制陈公”被诉状中一番慷慨陈词的内容所打动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古徽州的讼事文书中,这种诉状讼词屡见不鲜。明代徽州讼事中的状式多称之为“告状”,后期出现“禀状”说法,到了清代又多称之为“禀状(禀词)”。而明清时期被告的状式却多被称之为“诉状(诉词)”。一些诉讼案件格状上还押有“新词”、“诉词”、“续词”等红色或黑色戳记。

  明代早期徽州讼事文书中“状令”格式较为简单,为方形白纸状式。内容包括“告状(诉状)”、“批”两部分。准状后还有“立案”内容。明成化五年祁门县庶民谢玉清为村民程付云将“本家邻界庄背坞杉树尽数强砍”而“状投里老”,但“程付云等倚恃蛮强,欺阚住远,不与明理,力要趁水撑放前去”,于是,具状告于祁门县县衙。谢玉清“告状”正文共3行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写明姓名、年龄与住址、身份;其次写明告状事由,详述案情发生经过,知县准其所告,用朱笔在“告状”上批示“行勘”;再次就是“立案”。“立案”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知县同意“立案”;二是发“帖”给里老,委托里老调查案情、制止不法行为、传讯原告、被告及证人到堂接受讯问等。

  到了明代中后期,徽州讼事状式开始出现“硃语”,简要说明告状的理由。万历九年祁门县十五都村民汪仁状告同村汪于祜等人违反“分山条例”陈告于官,告状中写明告状缘由与案件性质是“违文陷害”。到了明后期,徽州讼事诉状中出现“状式条例”格式和内容,明确了告状条件。徽州讼事文书《隆庆六年休宁县叶贤诉状》附录了9条有关状式规定:

  一格写二字者,不准。

  有粘单者,不准。

  牵连远年无干事情者,不准。

  无重大事情而告妇女者,不准。

  事已问结而又告者,不准。

  被告、干证人多者,不准。

  诬告越诉者,不准。

  隐下壮丁,故令老幼、残疾、妇女名抱告者,不准。

  拦路越告者,不准。

  上述“条例”中不难发现既有程序规则又有实体处理内容,尤其是对禁止诬告滥诉作了“事已问结而又告者,不准”“诬告越诉者,不准”的明确规定。对于牵告、诬告、喊告等情况也均不予准状。从隆庆、万历年间徽州状式条例看,不仅出现上述格列的状式,而且内容也有了变化。状式基本要求有六个方面:一是写明被告具体的都图里;二是老幼残疾者不准作原告;三是状词有格列,不准写到格列之外;四是状词述及旧事要明确年月日;五是一状不准告两事,被告不准超过两人,证人不准超过8人;六是要写明做状者的名字及所在都图;七是告状者必须有小状,小状内必须添写现年里长、总甲,便于县衙委派调查、勘验和调处。崇祯年间刊印的《璞山蒋公政训》中还出现“板状”格状样式:

  状式如争田者

  告状人某人,年若干岁,系某都里长某人下籍,状告为某事。某年某月某日凭中某人用价若干买到某里户口口口收户,今被占种,具状上告。

  年 月 日  告状人某人

  告状日期立定,晓谕遵守。状式不许过三行,若牵扯远年及不干己事情混告者,痛治越诉上司,隐情告扰追问如律,枷号示众。《璞山蒋公政训》中对滥诉、虚假诉讼“越诉上司,隐情告扰”等作出“痛治”和“追问如律,枷号示众”惩戒规定。为限制虚假讼事和诬告,该政训中要求状式文字不超过三行,并要求日常所犯案件各立硃语,制成状板。告状人拿白纸换印板状一张。由此可知,明代徽州诉状存在白状、板(格)状等各种形式。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徽州讼事状式基本保持了明代状式形制,为竖式白纸状。到了雍正年间,开始出现格状。在《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卷一一张《雍正三年十一月祁门李大生为逼命图赖、号救汤火事报状》格状中,状式开头“状人”二字为版刻,前面根据情况填入“报”“告”“诉”“投”“禀”等,接着为告状人姓名。“为······事”为版刻,中间双行叠写硃语“逼命图赖、号求汤火”,点明状式的内容和案情性质。接着陈述告状事由,并列举被告、干证的姓名。文书(议约)作为书证,也被列入“干证”。皇帝年号以及与告状人的年龄、住所、身份等有关的“岁”“县”“都”“图”等均为版刻文字。状式中部有“代书戳记”字样。

  状式左半部是状式条例,前6条则是《大清律》中与投匿文书、教唆词讼、诬告、越诉等有关的律例条文,为警示告知内容。强调告状要依律而行,否则要受到惩戒,后12条则是有关状式具体规定,如告人命案必须写明伤痕与凶器,告盗窃案必须有地邻=见证,粘连有被盗物品清单,妇女老幼残疾者以及生监要有人抱告,告田土负债的案件必须附有契约,状式要有代书戳记,告状人要有人担保(保职),等等,相比明代状式条例规定更为细致更为具体。

  到了乾隆年间,徽州讼事文书中诉讼状式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以《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卷一中《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祁门县王璐禀状》为例。该状式中的“原批”更为具体,包括了告状时间、事由及官员的批语,并对原告、被告进行区分,同时押有“代书戳记”字印。状式中部为格状,右侧格眼有12行,第一行填写告状人姓名、年龄、住所以及抱告情况等。后11行中要填写乡约、保长、甲长、左右邻、做状、歇家的姓名、住址等。格状左侧为界行,共8行,填写被告、干证的姓名、住所等,格状左侧的方框的空白处则是官员写批语之处。

  状式最左侧印有“状式条例”,共计12条。与雍正状式条例内容条目基本相同,但规定更为详尽。如有关田土诉讼,雍正状式条例规定:“田土地邻、钱价无中无保并不粘连契券者,不准。乾隆状式条例又加上“无的实年月时期者,不准”。这些明确规定有助于更好规范告状诉讼行为。

  由此,可以发现清代徽州讼事文书诉状状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告状(诉状、禀状等)、官员批语以及状式条例。与明代状式不同的是官员准状后,状式中并无“立案”字样,而是单独“立案”文书。县衙根据告状人禀状,“立案”派遣差役,将有关人犯拘提到案、接受审问。“立案”文书由差役呈写,知县修改,光绪年间诉讼卷宗中还有称为“票稿”文书。“票稿”与“立案”具有相同性质。官员准状后要传讯当事人所拟写的文书。根据“票稿”,差役人等可以协同图保等。持“信票”传讯当事人,“票稿”上押有戳记,填写有发房、送稿、判行等时间。

  不难发现,明清时期徽州讼事“状令”文化内容丰富,讼事的告状、传讯、审问、判决、结案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程序,并形成文书,尤其是对于惩戒滥诉、虚假讼事方面不仅律例规定具体详尽而且状式上逐一细分,对于当今诉讼制度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黄山中院
责任编辑:钱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