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思考越深就越令人敬畏,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在“以法为刀”的社会,法律只是一种工具;在“以法为魂”的时代,法治则是一种信仰。
静听历史深处,中国并不缺少法治的声音:从战国李悝《法经》的领先群伦,到宋慈《洗冤集录》的开辟新荒;从孟子“徙法不能以自行”的法治宣言,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原则;从《唐律》的集前世之大成,到《大明律》的启后世以资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共和国宪法的出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文明古国更是浴火重生,走上了现代法治建设的通衢大道。法治,正在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信仰!
还记得一个酷暑,我们法庭一行人来到一个藏身幽谷的小村庄,一记清脆响亮的法槌声敲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村民们早在几天前就得到了法院要来村里开庭的消息,口口相传,三三两两来到村委会,父子之间的矛盾将得到怎样妥帖的解决,今天他们将在这里得到最权威的答案。
年轻的书记员不断从车上搬下设备,尽管嘴上说着不累,浅浅的头发茬下还是不断冒出新的汗珠,顺着脖颈滑下来。站在屋檐下聊天的村民看到这一幕,径自走到书记员身后,提着箱子就往会议室走,搬桌子、提凳子,还帮着布置起了庭审现场,一言不发干活的样子,就好像熟络多年的邻里。
国徽下的巡回法庭,简单而庄重。原是吴老汉年迈多病,需要赡养,可子女们因为幼时的矛盾及成家后胡纷争,互相推诿,吴老汉一气之下将子女们告上法庭。村民们列坐旁听席,仔细聆听法庭调查、举证、辩论,生怕漏听任何一句话。
法官细细说法、说理,就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特意作了通俗详尽的解释。列坐有不少不识字的村民,刚刚下田归来,沾着泥巴的塑胶鞋还没来及换就赶了过来,庭审中竟然对艰难晦涩的法律条文听得入神。
庭审结束,一位参与调解的村民大叔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几年前旁听巡回审判的经历,正是那时候与法的初次邂逅让他深深地着了迷,几年下来,竟然把民法研究了个遍,现今已经成了村民中的法律专家。
有了这位村民身边的法律专家助攻,调解变得顺畅起来,之前还剑拨弩张的双方卸下了抗拒和防备,也打开了耳朵倾听对方。曾经,他也是对法律一窍不通的旁边者,而今竟成了用法律解决难题的传播者。而后,将会有无数个这样的传播者,将法治的声音传遍各个角落。而我,作为基层法庭里的书记员,更是当仁不让法治的传播者,一个法治的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对于我们司法人来说,那一刻,也是我们“法治梦”的开始。今天的中国,法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托,法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法治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抓手,这是中国近百余年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终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途。
在“小我”的实践中,我深知法治思维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法治精神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一份诉状就是一份期盼,一份判决就是一份抚慰,一次调解则意味着一方的安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一次次的诉与求之间,法律变现为守护,公平回归到人间,法治正与我们一同前行。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志之所向, 无坚不入;少年有梦,百折不摧。青年的信仰,是法治的希望!让我们一力担当,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