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新形势下的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庄重、创新进取、团结和谐的法院人文环境是进一步弘扬正气、提振精神、永葆先进的重要措施。近日,黄山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大文,黄山区法院财务室工作人员程园园的文章刊发在《人民司法·天平》杂志6月刊,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黄山法院干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精神状态。今日为大家转载的是《以文学的名义》。
5月8日,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逗留两个小时之后,载着我的飞机跃上万米高空,锃亮的机翼划开碧蓝天幕下洁白的云絮一路向南。几乎在同一时刻,我的40多个或阔别多年,或虽未谋面但却心仪已久的同伴,正从寒意未褪的遥远北国、莺歌燕舞的苍山洱海、万物复苏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麦穗泛黄的中原腹地出发,乘坐各式现代化交通工具,飞跃万水千山,奔赴同一个目的地。
顺德三日,我们结伴而行,在沐浴着朝晖的小巷里感受煎鱼饼的酥香和双皮奶的甜糯,在夕阳的顺峰山上眺望灯火次第亮起绵延天际。坐落在城区中心的清晖园里,老树繁花,假山峥嵘,锦鲤游弋,流水淙淙,数不清的亭台楼榭在奇树异木一派浓绿的掩映之中,尽显岭南园林的古朴雅致。在美的集团经营历史陈列馆,我们领略了这家蜚声中外的企业,半个世纪前从生产塑料瓶盖、玻璃瓶盖和皮球的小作坊起步,转战汽车刹车阀和电风扇市场,继而在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小家电领域纵横捭阖,叱咤风云,逐步成长为大型中央空调企业中的翘楚,如今拥有世界范围内约200家子公司、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及12个战略业务单位,正在“一带一路”世纪伟业中高歌猛进。美的蓬勃发展的50年与我们的祖国同频,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共振,如五月的顺德,葱茏碧绿,生机无限。
顺德三日,我们所有的交流似乎只围绕着一个话题,如同顺德城内无处不洋溢着的白兰花的清香。
5月9日,在《人民司法》杂志社召开的第三届“天平杯” 征文颁奖座谈会上,全国法院各路才俊齐聚一堂,颁奖仪式简朴、随性却也不失庄重,获奖证书映得获奖作者们的脸色更显红润。在随后进行创作经验座谈时,我很讶异获奖作者们不仅拥有生花妙笔,著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口吐莲花,介绍创作心得时抑扬顿挫,滔滔不绝,得到了柳福华总编辑的充分好评。柳总编最后的总结言简意赅,对文学的见解独到深刻,使我陷入对法院、法官和文学之间关系的深深思考——
我所在的法院干警不足百人,但文学爱好者众多,其中不乏中国作协及省作协会员,也有省政府及市政府文学奖获得者。今年初我院选取包括我本人在内的8名干警历年来发表在各级报刊的部分文学作品汇编成册,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取名《甘棠树下》,一是因为法院所在地名为甘棠镇,同时“甘棠树下”还是一则源自《诗经》的典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自古文人官员大多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一个经受文学熏染的时代法官,显然更能自觉接受、积极传承这种宝贵品质,更能把握自身职业在当今时代中的角色定位,彰显司法责任与担当,也更具人文情怀,能使至刚的法律散发出人性的柔情与光芒。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主审一起丈夫伤害妻子致其死亡案件。丈夫为人勤奋,性格木讷;妻子性格轻浮,好吃懒做,村里风言风语不断,但其夫不以为意,每日里外出做木工维持全家生计。某日夜深夫收工回家,见妻与姘夫睡在自家床上,夫持木工斧追打姘夫,妻在阻拦时被夫利斧所伤,失血过多死亡。受理案件后我去看守所向那位丈夫送达起诉书时,他突然向我下跪,原来他自以为杀人当偿命,他求我在其被枪决之后,能将其器官出售给医院以作其年方8岁的儿子读书生活费用。我默然未作答。后该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其入狱后,我曾去山村看望他的孩子,送了少量衣物和钱款,还联系了当地妇联、团委将那孩子列为助学对象,直到他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后才断了联系。
前不久的一天,单位门卫交给我用塑料袋装的大半斤茶叶和一封字迹歪斜的信,结合门卫给我说的情况,我了解了事情的大致经过:当年我审判的那名罪犯去年底刑满出狱后,曾到我原来工作的中院找我多次,最近才打听到我已调往一百多公里外的这家基层法院工作。他这次专程来感谢我在他服刑期间对他儿子的照应,半斤茶叶是他自己摘的,希望我能收下。门卫见他衣裳破旧,对我的情况又语焉不详,便借口我出差在外将他打发走了,令我一连几日隐隐感到歉疚。
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经受文学熏染的法官,大多具备洞察世事的大智慧,深谙风俗人情,心底玲珑清澈,经过三言两语的交流,就能把握当事人的内心状态和真实诉求,找到法律框架内诉讼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平衡支点。坚硬晦涩的法律条文在他的口中浅显而生动,如春风化雨,当事人那些原本僵硬扭曲的表情逐渐舒缓生动,心中郁积的块垒消泯于无形。随着双方在法官拟定的调解协议上签字捺印,原本已坍塌的通向彼此的心桥终被修复。目送着当事人们步履轻松地走出法院,法官蓦然觉得窗外鸟雀啾鸣,阳光正好。
文学即人学。审判庭里每天上演着人间悲喜剧。前几日还前呼后拥四处调研指导工作的官员,不经意间成了法庭上被指控贪腐的被告人,面若死灰,发如枯草,与以前电视屏幕上趾高气扬的他判若两人;被判了重刑的少年泪眼婆娑地望着囚车外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的父母,嘴唇哆嗦着却不知如何表达心中无尽的悔意;曾经有过多少花前月下的柔情蜜意,有过多少凄风冷雨中相濡以沫,终因一个无法原谅的过错,一对曾经的情侣从此永为陌路;曾因蒙受欺凌屈辱而多方奔走呼号,忧愤交加度过无数不眠之夜,法槌一声脆响宛如一声惊雷驱散乌云重重,才恍然这世界原本清风徐徐,乾坤朗朗。这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就是一部部丝丝入扣、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30年的法官生涯为我积淀了丰富的文学素材。近些年公务之余我坚持笔耕,相继出版了两部散文集,但多以讴歌家乡风土人情为题材,较少触及本职工作,一则因身在此山中,难以客观全面地表述当今法院人的生存状态;再则每日里事务纷纷籍籍,总不免一叶障目,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酝酿。我相信只要念兹在兹,假以时日,终能写出展现当代法院人风采的醇厚的文学作品。
写作者的灵魂是自由的,经受文学熏染的法官是幸福的,而为法官守护这份幸福的《人民司法》杂志社各位同仁,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