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母亲节特辑】母亲的嘱咐
作者:潘印  发布时间:2020-05-11 17:24:47 打印 字号: | |

母亲,是人类社会一切称谓中最深情的称呼。母亲,像宇宙一样伟大,像大地一样慈蔼;母爱,比阳光还要温暖,比海洋还要深广。

 ——题记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对我的嘱咐,却影响我一生。

我的老家在昱岭关脚下,村子蜗居在幽深的山坳里,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山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家里兄弟姐妹七人,我排行老五,父亲又体弱多病,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羸弱的肩膀上。上小学时,个头不高的我,背着装书的竹篓一天要来回走六里山路,那时我穿着总是很单薄,因为家境贫寒,靠母亲拿那点微薄的工分来维持我们这个家已属不易,更谈不上吃饱穿暖了。一到冬天,临行出门时,母亲都会蹲下身子,细心地将我所穿的几件大改小的衣服层层抹平,然后用麻绳在我腰间将衣服束紧,防止寒风倒灌,那时她常心疼地说:“绳子松了就自己系一系。衣服穿得不好看不要紧,关键要暖和就行。”后一句话后来回忆起来觉得真有点自我安慰,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安慰又哪能或缺呢?上初中就要住校了,食堂的三个卖饭窗口根本满足不了饥肠辘辘的学生们需求,大家蜂拥而至,许多人偷偷插队,如果老师不在场,偶尔还有大伙儿全挤成一团的“景象”,等个头不高的我买到饭已是最末,往往是些冷饭还伴有木桶的残屑。放假回家母亲看着我粘满饭耙的衣服时,都会心疼地嘀咕着:“不要去挤,不要去挤,小心稀饭烫伤。要耐心排队,读书人一定要遵守纪律。”高中三年,母亲对我的牵挂就不仅仅是穿衣和吃饭了。我每隔两星期回家一次,刚进家门,母亲都会弄些好吃的饭菜“犒劳”我。晚饭后,母亲一边做家务,一边跟我絮絮叨叨,多数都是一些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中供你读书不容易,但是我们再苦再累,只要看到成绩单上老师表扬你,我们睡觉都安稳啊。”还有一句好像是每次回家都要讲的“要好好读书,不要跌股。”经过努力,我终于考上了省司法学校。从小学到中学,离家最长半个月就能回家和母亲小聚,而这次不同了,最短也要半年才能见母亲一面。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记得临行前那天晚上,母亲反复叮嘱着:“你已经长大,是一个男子汉了,在外求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靠自己解决。出门在外要跟好人在一起,跟好学好,跟坏学坏。常常给家里写信,要注意安全……”直到我困了,沉沉地睡着。

我学成回乡是1988年,当时被分配在基层法庭工作,全家人欢欣鼓舞,母亲更是逢人便说:“我家印是铁饭碗,拿工资了。”由于工作的性质,母亲对我的要求也变了,谈论的话题主要是工作要如何干好,如何去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每次母亲送我上车时,都会告诫我:“老百姓有事才找你们法院,都是不容易,态度要好好地,要耐心听讲,多帮人家解决一些困难,年纪大的来要倒杯水、让个坐••••••”等到我说完“放心吧,我会的”后,母亲才满意地点点头放心地回去。由于组织的培养,我担任了法庭的负责人,母亲对我提出了新要求。她说要团结同事,大家共事不容易,还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要我千万不要拿老百姓的礼物,要做个清官。我很诧异,母亲有一次居然跟我说起了“调解”,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办的一个案子。由于我工作细致,双方达成了合意,其中一方当事人的亲戚就是我老家的,老乡在我母亲面前夸我。高兴的同时,母亲也知道了“调解”的意思。这之后,母亲常嘱咐我说:“印啊,要多帮人家调解,你看那次调解得好,人家多高兴。”我们法庭被评为省优秀,母亲得知后乐呵呵的,每天都像逢年过节一样高兴。

转眼间,母亲到了耄耋之年。从孩童时,我就很听话,一直遵循着母亲的教诲。回想母亲的嘱咐真是无以计数,就像所有农村妇女一样质朴,没有豪言,没有哲理,甚至唠唠叨叨、乏而无味,但如今细细数来,慢慢品味,总感觉句句饱含浓浓的关爱之情,纯纯的做人之理。感谢我父亲给我选择了这份职业,更感谢母亲数十年来对我的嘱咐,我会永远地铭记。

 
来源:歙县法院
责任编辑:钱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