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弘治二年(1489年)到万历五年(1577年),一场与歙县柳山方氏宗族家庙“真应庙”的祀产纠纷相似的休宁县九龙潭上呈山的“著存观”田产官司,当事人历经数十年讼争之苦。徽州知府在理清是非曲直、明确祀产归属后,兼顾已形成四方香火供奉的实情,从尊重当地民众风俗习惯作出谦抑性处理。不仅使数十年纠纷偃旗息鼓,而且受到当地民众尊崇和拥护,对当今化解纠纷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徽州讼事之著存观田产争讼始末
安徽省休宁县县城西去五十里地的里仁东乡二十七都,青山翠谷间矗立的名为著存观的道观,是宋元时期金氏先祖金革墓地。金革,休宁珰溪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登武举进士第,授武冈新宁簿,曾受文天祥之命清查了十六年未决之大案,颇受文天祥赏识。
弘治年间编撰的《徽州府志》卷六《选举·科第· (宋)咸淳四年陈文龙榜》记载:“金革,休宁人,右科。”卷八《人物二·宦业·金革》也这样写道:
金革,字贵从,休宁珰溪人。咸淳间登武举进士,授武冈新宁簿。廉谨自持,严于抚缉。其地蛮獠雑处,民赖以安。邑有大囚,积久不决。宪使文天祥诿以详谳,一验得实。文嘉叹,欲荐用之,革固辞,退老于家。
据记载,金革登第后,授湖南武冈军新宁县主簿,作为东南邹鲁—徽州生长的他,受崇德尚义儒家文化熏陶,注重品德修养和自律,为官一任中“廉谨自持,严于抚缉”,曾受命查清了“积久不决”的大案,不仅深受当地民众爱戴,而且也得到时任湖南提刑文天祥的赏识,并向上司保荐他。但金革拒绝文天祥的荐举,退老还乡,至元三十年( 1293年)病故,葬于九龙潭上呈山。
金革故里在碧水环绕的休宁县陈霞乡的“珰溪”村,清澈迂曲的率水河与自东向西两条山涧在此汇流向南,由此“相传溪流有珰佩声”而得名“珰溪”。金氏是珰溪村的大姓。金氏先祖唐末避黄巢乱,自长安迁居歙县之篁墩,继迁休宁县白茅。到了北宋初年,有金夫赵迁居率水之滨的石田(今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三世金大,沿率水向下,迁居洲阳干 (又称洲阳圩,今休宁县溪口镇阳干村)。南宋初,“有三四府君讳咏者,赀产甲于一乡”,富甲一乡的金咏娶妻徐氏,生金文藻(六十府君),为宋王府学谕,再迁洲阳干斜对岸的珰溪,成为珰溪金氏始祖。
金文藻迁居珰溪之后,金氏一族在当地成为宋元明时期徽州的名门望族。金文藻长子金修和“以荐授迪功郎、严州司户参军”。金修和有从弟金革“早失怙恃”,金修和“爱其颖敏,鞠而成立之”。咸淳四年(1268年),金革登武举进士第,成为珰溪金氏宦业兴旺的标志性人物。金革登武举进士后,珰溪金氏开始以“富民”“儒业”“武功”称名乡里。金革之子金应凤(字桐冈)曾为南宋待补太学生,入元后,他“筑室储书、延师教子若孙”。应凤之子金南庚 (1280年-1344年),“尝输粟赈济数郡,时号‘江东富民’”(《珰溪金氏族谱》卷九《録仕·三世》)。金南庚“游京师,出入王公大人之门,挥金如土。都人号金舍人,声名籍甚”。当时,包括程巨夫、元明善、邓文原、刘致中、揭傒斯等人,“皆降节与交”,后被推荐为江陵路把都儿民户副总管。
金南庚之子金震祖(1299年-1362年)及其孙金符午、金符申 (1334年-1403年),父子三人均以“武功”而授官,弘治《徽州府志》卷九《人物三·武功》同时有父子三人的传略:“子符午,字彦忠,号竹洲渔隐,袭受千户。符申,字彦直,号珰溪钓叟,有勇略,以讨贼功授宁国等处榷茶副提举……平章尝奏请旌表金氏忠义之门。符午、符申能诗文,有《竹洲渔隐》、《珰溪钓叟》二集。”
金应凤及其弟竹所在父亲金革逝后“咸知父志,为筑老氏之宫”,在金革墓前“建创宗祠,因祠造观,取名著存观,为香火奉祀”,并延请道士徐一松主之。历元至明,当地金氏族人葬于著存观前后,到了明代,“共有祖坟四十余冢”(《著存观文卷集·县申江院供词》)。元末战乱,著存观无人看管,“垣墙颓倾,污漫雕漶,大弗称容”(明金瑶《珰溪金氏族谱》卷十三,蔡玄《新修九龙潭著存观记》)。到了“洪武初年间,保簿俱以著存观立户佥业”。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进行寺观归并,著存观被归并没官(《著存观文卷集·休宁县详文》)。由于观内尚有金氏祖先墓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金氏族人金暄等“告复前观”。著存观墓地以及部分田地归还给金氏,由金暄佥业(《著存观文卷集·刑南科供稿》)。
正统七年(1442年),金氏族人割田六亩五分入著存观,邀请休宁县紫极宫道士汪茔芳为主持,重建著存观。后金氏一族多次“割田入观”。到了嘉靖初年,著存观已经有田地一百二十亩之多,其中,观基及部分田地由金氏族人佥业,其余则由著存观佥业。但还有部分归并后没有归还的田地仍然佥业为著存观的官田,由二十七都陈姓族人佃种,这就为后来经久数年纠纷埋下祸根(阿风《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研究》)。
陈姓在休宁县属于大姓,元代著名理学家陈栎就出身在二十七都陈氏宗族。当年,金革之孙金南庚之弟南召、南周分别被授元江浙行宣政院宣使、绩溪县儒学教谕,金南召之子金观祖亦以“击贼有功,授祁门县尉、升婺源州判官,又以功升婺源州同知。”(赵汸《克复休宁县碑》卷九《录仕》)使得金氏以族满门荣耀。由此自元代始,在珰溪金氏族人中形成崇尚学术、好交名儒之风。著名理学家陈栎就曾在珰溪金氏作馆十余年,他与金南庚成为知己,曾应金南庚之请,为其父亲金应凤撰写过墓志铭。元末明初,金南庚之子金震祖广交贤士名儒,与徽州儒士赵汸、郑玉、朱升等交好。朱升曾受金震祖之邀,在珰溪为童蒙师,曾代金震祖作有《祭郑师山(玉)先生文》。应该说,在二十七都,金、陈两族属于世交。可谁也没料到,从弘治二年(1489年)到万历五年(1577年),双方围绕著存观田产纷争竟然对簿公堂八十八年,虽最终以金氏一族胜诉,但两族结怨颇深。
到了万历九年(1581年),休宁县开展土地清丈,金暄后人金革孙准备重新注册著存观田产,陈栎后人陈富、陈禄等与金革孙积怨,勾结著存观道士吕尚弘等人,提出著存观应属道士产业,“日与金革孙等争嚷,不容注业”,双方为此“揪扭争殴”,金革孙为此讦告休宁县府,又于万历十年(1582年)五月到兵备副使处控告,而陈富等人也告状至巡按察院(《著存文卷集·休宁县详文》)。历时两年诉争,直到万历十二年(1583年)二月,由当时掌管休宁县事的徽州府同知徐廷龙(时休宁知县曾乾享升任,休宁县事由徽州府同知兼理)实地查勘,调阅方志、族谱,查明案情,由知府高时作出最终判决,确认了观产由金革孙佥业。
就在金、陈两族为著存观产业互控争讼不可开交之际,万历十一年二月,著存观道士吕尚弘勾结图正等丈量人役,“乘丈挂号,将前田地山塘,妄佥作尚弘等户业”,导致金应钟、金革孙等到休宁县控告,休宁知县曾乾享经调查核实判决“仍将前项田地山塘佥还金应钟等家,注册入户”,但吕尚弘不服判决,上诉至巡江御史(江院)处,继续控告。最后,由掌管休宁县事的徽州府同知徐廷龙审理,判决吕尚弘归还冒占金应钟等的田地。
一番波折,数十年官司,历尽艰辛的金氏一族在万历十二年十二月,案件结案后十个月后,金革孙为防止后世为著存观田产又起纷争风波,到休宁县府提出“催抄招禀文”,要求“抄招”讼案卷宗。通过这种“抄招”与“给帖”形式获得这场旷日持久讼争中的告词、诉词、批语、供状和官府给帖文等为照,作为金氏宗族族产凭据“以保久远”。《著存文卷集》收录了这份金革孙的“抄招帖文”。
告禀帖人金革孙,系休宁县民。禀为本家世业著存观,被仇豪谋夺,害及坟墓,幸蒙明断,招申按院,依拟已讫,当以具状赴台,告乞给帖抄招,以为子孙世世张本。蒙批,准给付房。彼因卷底送刷,无凭对抄。见今卷刷已完,恳恩再批,以凭抄给。冒罪上叩禀。
原卷刑南科
准查抄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具。
这场纠纷与歙县柳山方氏宗族家庙“真应庙”的祀产纠纷(链接:漫谈徽州史话系列 | 徽州讼事之“真应庙”祀产风波始末)相似的是,祭祀祀产的田地纠纷均跟寺庙道观僧人道士牵连,此与徽州祭祀礼制历史沿革习俗密切相关。早期徽州人祭祀崇尚社祭,以徽州程氏氏族为例,梁陈时期族人以坛祭祀程氏显祖程灵洗,并配社祭祀。“里人坛其墓下以祭,里之社与坛接,尤以公配,水旱疾疠祷之即应。”到了南宋宁宗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程氏后人程珌等在墓旁买地建庙,朝廷赐庙额“世忠”,纳入祀典。“世忠”庙祭祀具有社庙和族庙合一,社庙为主、祭祖为辅的特征。到了宋元时期,徽州人祭祖往往依附或者结合于佛道及其寺观,当时较为普遍的“寺观立祠”就是在佛寺道观立祠祭祖,如休宁著存观。在徽州族人看来,通过佛寺道观“立祠祭祖”,可使祭祀隆兴,祖墓日久长存。祁门程村程氏一族“三世孙寿,当宋时为贵溪学官,始以儒学发身而迪其人,寿五世孙天禄始入田于颐真道院,以奉其先之祀。”程氏因向道院施田而附设祠堂祭祖。由此可见,宋元时期,徽州人祭祖礼制有一个与社祭、寺观祭祖融合到逐渐分离、衰落以至祠堂祭祖渐兴过程,此渐变过程中,祀产纠纷由此争讼不断。
徽州知府在处理著存观一案中,在理清是非曲直、明确祀产归属后,兼顾已形成四方香火供奉的实情,从尊重当地民众风俗习惯作出谦抑性处理。万历十二年二月,徽州府同知徐廷龙在调查处理完著存观祀产田地后,鉴于正统年间珰溪金氏一族重建著存观系私创,但已经成为当地四方村民焚修之所,如果轻易判决拆毁,“恐无以压四方之心”,但继续由金氏单独佥业,又恐阻四方香火焚修。所以,徐同知提出著存观分别佥业:祠堂及地基佥业到金革孙名下,三清、真武二殿则改佥业著存观名目,纳税和掌管仍由金氏负责,以名实相符。这种为方便民众不改变著存观道观性质,但在鱼鳞册上墓祠与寺观分别登记的处理结果,不仅使数十年纠纷偃旗息鼓,而且受到当地民众尊崇和拥护,对当今化解纠纷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