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体生活
【百人百幅庆百年】文字里的红色感情——“百人百幅”散文作品展㉕
作者:周 超  发布时间:2021-08-02 16:14:20 打印 字号: | |

樵山游记

作者:周超(黄山区法院)


与樵山的初识,是在丽春五月,清风徐徐,白云悠悠,我们沿着通村公路盘旋而上,前往平均海拔500米的樵山村。

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开得随意而烂漫,树木郁郁葱葱,在蜿蜒的公路上空编织成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幽绿色隧道。我们在“绿色隧道”中一路穿行,林荫扫过的间隙,蓦然瞧见对面的山峦裸露出一大块铁褐色的石壁,突兀直立,好似一幅展开的画卷,正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这块红色热土上的峥嵘岁月。继续往上,弯道逐渐增多,偶尔有些跌落的碎石躺在马路一侧,司机只得小心绕行。不知不觉,已快到岭头,极目远眺,群山连绵,竹林、茶园都融汇在一大片汹涌的绿海之中,刚刚经过的公路,也化作一根细细的银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

过了岭头,驶上水泥浇灌的乡间小路,又颠簸了一会,汽车缓缓停下,司机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下车便是一个小广场,一抬头便望见了高高屹立的樵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村里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拾级而上,两旁的青柏傲然挺立,庄严不可侵犯。讲解员告诉我们,新明乡是革命老区,周恩来、叶挺、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李步新、胡明、洪林、刘奎和其他许多革命先辈更是用鲜血和生命在这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我们脚下所在的樵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泾旌太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更是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中共皖南地委机关常驻地。皖南事变后,为保卫樵山革命根据地,游击武装和樵山人民曾利用此地高耸险峻的群山做屏障,打起了“擂石战”和“麻雀战”,用自制的“黄檀炮”“过山鸟”与数十倍的国民党进行顽强的抗争,前后共坚持战斗83天,击退敌人五次猛烈进攻,击伤击毙敌人4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想要一举踏平樵山的美梦,“83天樵山保卫战”也因此成为皖南游击战争的典范。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纪念碑上,镌刻着二十二位在游击战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名字和他们光荣的一生,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至今依然沉重而嘹亮。那些年轻的战士们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大地母亲宽阔的怀抱中,仰望蓝天,远眺祖国的大好河山,微笑见证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事业的繁盛。

从烈士纪念碑下来,跟随讲解员,我们步行十分钟,来到了荷花坑汪氏社屋。1946年秋,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部曾在此召开会议,1947年9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敌的政治、军事攻势,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对敌斗争,并进一步扩大宣传面,中共皖南地委在荷花坑汪氏社屋里创刊发行了当时苏浙皖根据地唯一的一份党报——《黄山报》。当时游击队的条件十分艰苦,创办《黄山报》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一遇到转移,游击队员们就得扛着设备翻山越岭,在深山密林之间完成编辑出版。如今,汪氏社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整体修缮,这座一度在风雨中苟延残喘的百年老屋又重新苏醒了过来,我们置身其中,遥想当年革命先烈们在此地艰难的开展革命事业,他们胸怀理想,抛洒热血,让革命烈焰在樵山熊熊燃烧起来。

参观完《黄山报》旧址,我们沿着屋旁的古道,徒步前往余项村,乡村古道历来都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商往来、男女婚嫁、农品贸易的最捷径的主要通道,如今的古道依旧曲径通幽、景色绝佳,经过当地人的修复,也变得更加平整坚实。踏上古道,寻觅伟人的足迹,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步履匆匆的游击队员们在这里穿行。古道不长,不一会我们就下到了马路上,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余项。这里山高岭峻,终年云雾缭绕,有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为数极少的保存完好、面积较大、树龄最长的香榧天然古树林区域。其中一棵神仙榧,枝干虬曲苍劲,树冠相叠,枝柯交错,绿荫蔽天,素有“千年花果王”“榧树王”之称。我们站在树下,抬头静静仰望着这棵百年老树,风儿轻抚,它轻微地晃了晃身姿,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往事。当年樵山保卫战后,游击队转移了,国民党恼羞成怒,派人一把火烧毁了余家、项家30多户,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都没能让村民们放弃这块土地,他们在自建的草棚子中居住,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渐渐在遗址上重建了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今天的村庄中心仍保留着当年被火烧熏过的民居石门遗迹,对他们来说,这段历史他们不会忘记,更不能让子孙后代们忘记!

离开樵山时正值晌午,在茶园忙碌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家中,聊天声、欢笑声在村子上空久久回荡,这个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红色村庄,已然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黄山区法院
责任编辑:钱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