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在汤口的故事
作者:李平(黄山区法院)
刘奎(1910—1979),江西省吉安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连长,1941年“皖南事变”突围后,奉命留在皖南建立黄山游击队,任队长。1942年2月,任沿江总队纵队长并兼任沿江工委书记。1948年5月成立中共黄东工委,任书记。1949年4月任皖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解放后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国防工办主任、党委书记等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奎是黄山游击队的传奇英雄,他的事迹在皖南大地广为流传。他身经百战,九处负伤,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次都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因此获“打不死的刘奎”称号,威震皖南。
策反鬼王程恩鸿
汤口作为黄山的门户,在当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安徽与浙江、江西三省的主要通道之一,因而情况非常复杂,长期为“四大王”所把持。“四大王”即天王程廉夫(大绅)、地王程裕春(程姓宗族长)、人王谢明学(黄山乡乡长兼戡乱工作队长)、鬼王程恩鸿(自卫中队长)。在刘奎的策反下,程恩鸿率领县自卫队近百人,携带长短枪70余支、机枪1挺,向我黄山民主政府投诚,自此南起浩口北到白亭,方圆百里、人口数万的民主政府管辖区域内。
兴岭遇险
兴岭位于黄山南麓和西麓的交界处, 南麓的汤口冈村是黄山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尤其是冈村的箬昔坑和新屋坑,地处歙、黟、太、休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是游击队的主要落脚点。1943年11月3日,大雪纷飞,刘奎带领两个班的战士来到冈村的新屋坑宿营。当晚,正当大家熟睡时,突然响起了枪声,三名游击队员当场牺牲,刘奎也被打伤,原来通信员王昆山和游击队员张新元因被收买而叛变,发动了袭击。随即游击队被迅速赶来的国民党武装包围。在此关键时刻,刘奎坚持自己一人留下阻击,掩护其他战友撤离。当国民党军逼近时,刘奎翻身滚下了悬崖,幸好被一棵大树挂住了。醒来后,刘奎拖着中弹的伤腿,藏到兴岭的一个猴洞里,与山猴同住了十几天,每天靠猴子摘回的野果充饥。伤势稍好一点后,其他战友找到山洞,才将他救出。身藏猴洞的故事是刘奎一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下坪突围
1948年4月,中共皖南地委在歙县汪满田召开扩大会议后,地委机关转移到汤口山岔的下坪与刘奎会合,当时刘奎带领20多名武工队驻扎在此地。不料被敌人发觉,那天国民党军队400多人,半夜从汤口出发,沿苏坑一条山沟小道,于早晨6点多钟到达下坪,包围了武工队驻地,并用机枪对准驻地进行扫射。当时因为天气有雾,敌人不敢冒进。由于武工队战地形熟悉,积极配合,抢占有利地形进行还击,打死3名敌军,地委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得以成功突围。那次战斗我方无一人伤亡,只是烧好的一锅早饭“慰劳”了敌人,无线电台的天线来不及收集,部分油印宣传资料等被敌人拿去了,还有刘奎养的一只黄山猴子,拴在石墩上,来不及解绳子,被敌人抢去。此事在屯溪出版的国民党《徽州日报》曾被大肆渲染。
刘奎夫人突险
刘奎的夫人李明,一直跟随丈夫在皖南打游击。在汤口冈村,李明曾险些被敌人所俘。1947年冬季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冰天雪地。李明坐月子只有20多天,不能随游击队外出活动,住在大箬坑的高山草棚里。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他们刚起床准备吃早饭(因白天烧火有烟容易被敌人发现,故都是在天亮前烧好早饭)。李明的弟弟李茂突然发现一条狗到了棚门口,就说:“那里来了一条狗。”大家朝外一望,发现了偷袭的敌军,离他们住的棚子只有百米远,已发现了山棚。李明当时还坐在床上,便立即抱着小孩下床,眼看无法逃脱了,便急中生智,嘴里喊道“打打……”敌人以为对方要开枪,埋伏了起来。李明趁机抱着小孩和大家一起冲出草棚,钻进了密林中。敌人追了一段路以后,怕中埋伏,不敢再追了。只是对着山上乱放了一阵枪,把棚子烧掉,被子拿去交了差。李明及孩子毫发无损脱离了危险。
李明是太平县谭家桥聂家山人,谭家桥和汤口相邻,都地处黄山脚下。谭家桥也是刘奎的游击队活动的地方之一,1941年刘奎在聂家山认识了当时年仅十九岁的李明,从此结为了一生的伴侣。这大概也是刘奎始终把太平县(现黄山区)作为第二故乡的原因之一吧。
1979年8月1日,刘奎病逝于合肥,享年69岁。1980年8月1日,安徽省军区遵照刘奎“回到第二故乡太平”的遗嘱,将骨灰安葬于太平革命烈士陵园内。